如是我聞。
一時佛在舍衛國。祇樹給孤獨園。與大比丘僧。千二百五十人俱。皆是大阿羅漢。眾所知識。
這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陀宣講的。
有一天,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,祇樹給孤獨園裡說法,在場的有佛陀的常隨弟子出家眾一千兩百五十人。這一千兩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羅漢,德行高尚,為眾人所熟知的。
長老舍利弗。摩訶目犍連。摩訶迦葉。摩訶迦栴延。摩訶拘絺羅。離婆多。周梨槃陀迦。難陀。阿難陀。羅睺羅。憍梵波提。賓頭盧頗羅墮。迦留陀夷。摩訶劫賓那。薄俱羅。阿那樓馱。如是等諸大弟子。
這些人包括了:長老舍利弗、摩訶目犍連、摩訶迦葉、摩訶迦砃延、摩訶俱絺羅、離婆多、周利槃陀伽、難陀、阿難陀、羅侯羅、憍梵波提、賓頭盧頗羅墮、迦留陀夷、摩訶劫賓那、薄拘羅、阿那樓馱等佛陀的大弟子。
并諸菩薩摩訶薩。文殊師利法王子。阿逸多菩薩。乾陀訶提菩薩。常精進菩薩。與如是等諸大菩薩。及釋提桓因等。無量諸天大眾俱。
此外,還有文殊師利菩薩、阿逸多菩薩、乾陀訶提菩薩、常精進菩薩等許多大菩薩;另外還有釋提桓因等無數的天人都在場聽法。
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。從是西方。過十萬億佛土。有世界名曰極樂。其土有佛。號阿彌陀。今現在說法。
這時,佛陀告訴長老舍利弗說:在這世界的西方,越過十萬億佛土有一個世界叫做極樂國。那裡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,現在正在說法。
舍利弗。彼土何故名為極樂。其國眾生。無有眾苦。但受諸樂。故名極樂。
舍利弗,你知道那地方為什麼叫極樂國嗎?因為那裡的眾生只有快樂而沒有眾苦,所以叫做極樂。
又舍利弗。極樂國土。
七重欄楯 。
七重羅網 。
七重行樹。皆是
四寶周匝圍繞。是故彼國名曰極樂。
舍利弗,我再告訴你極樂國的周圍有七道帷欄,空中有七層羅網,地上有七重排列整齊的樹木;四面八方都是珍寶圍繞,所以叫做極樂。
指附於建築物之欄杆,或指圍繞樹木之柵。
詳言之,縱者為欄,橫者為楯。
禪苑清規卷十(卍續一一一·四六七下):「尊殿上只可焚香瞻禮,不可倚靠欄楯,聚頭語笑。」
又阿彌陀經載,極樂國土有七重欄楯、七重羅網、七重行樹,皆是四寶周匝圍繞。p6852
連綴眾寶珠所作之網。係彷彿土、天界等皆有眾寶莊嚴之羅網,故用以莊嚴佛殿或懸掛於佛像上。
此名稱見於諸經典,如法華經卷二譬喻品(大九·一四下):「真珠羅網,張施其上。」
阿彌陀經亦謂極樂國土有七重欄楯、七重羅網、七重行樹,皆是四寶周匝圍繞。
此外,顯密各宗之經、論、儀軌等,多以羅網表示莊嚴物或供養物。
〔長阿含卷二十世記經、法華經卷四見寶塔品、陀羅尼集經卷三〕p6682
乃七重行道樹,為極樂世界之寶樹。
阿彌陀經(大一二·三四六下):「極樂國土,七重欄楯,七重羅網,七重行樹,皆是四寶周匝圍繞,是故彼國名曰極樂。」
觀無量壽經並載寶樹觀,然於「七重」無具體之說明。
唐代善導之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三指出,七重非為七列寶樹,而係指一樹而言,以黃金、紫金、白銀、瑪瑙、珊瑚、白玉、真珠等七重寶為根莖乃至花果等。
〔阿彌陀經通贊疏卷中、觀經疏傳通記卷十一〕p102
﹝出華嚴經﹞經云:譬如大海,有四熾然光明大寶布在其底,性極猛熱,常能飲縮百川所注無量大水,是故大海無有增減。以譬如來大智慧海,亦有四種大智慧寶,具足無量威德光明,能令眾生竭愛欲流,破愚癡暗,故以此四寶喻之。
〔一、日藏光明大寶〕,日藏光明大寶者,譬如來有滅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寶,由此光明,觸彼菩薩,令捨一切散善波浪,持心一境,住於三昧也。(梵語三昧,華言正定。)
〔二、離潤光明大寶〕,離潤光明大寶者,譬如來有除一切法愛大智慧寶,由此光明,觸彼菩薩,令捨離三昧味著,起廣大神通也。
〔三、火焰光光明大寶〕,火燄光光明大寶者,譬如來有慧光普照大智慧寶,由此光明,觸彼菩薩,令捨所起廣大神通,住大明功用行也。
〔四、盡無餘光明大寶〕,盡無餘光明大寶者,譬如來有平等無邊功用大智慧寶,由此光明,觸彼菩薩,令捨大功用行,及息一切功用令無有餘也。
又舍利弗。極樂國土。有
七寶池。
八功德水。充滿其中。池底純以金沙布地。四邊階道。金銀琉璃玻璃合成。
舍利弗,我再告訴你,極樂國裡有七寶池,池裡充滿了八功德水;池底滿舖著金沙。池四邊的階道都是用金銀、琉璃、玻璃砌合而成。
即七種珍寶。
【一】又稱七珍。指世間七種珍貴之寶玉。
諸經說法不一,阿彌陀經、大智度論卷十等謂七寶即:(一)金。(二)銀。(三)琉璃,又作琉璃、毘琉璃、吠琉璃等。屬青玉類。(四)頗梨,又作頗胝迦,意譯作水精(晶)。指赤、白等之水晶。(五)車渠,又作硨磲。經常與碼瑙混同,概指大蛤或白珊瑚之類。(六)赤珠,又稱赤真珠。(七)碼瑙,深綠色之玉,但異於後世所稱之碼瑙。法華經卷四則以金、銀、琉璃、硨磲、碼瑙、真珠、玫瑰為七寶。
〔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、無量壽經捲上〕((參照:寶)6737)
【二】總稱轉輪聖王所擁有之七種寶。即:輪寶、象寶、馬寶、珠寶、女寶、居士寶(又稱主藏寶)與主兵臣寶(將軍)。
〔長阿含經卷三、舊華嚴經卷四十三〕((參照:轉輪聖王)6624)p124
﹝出翻譯名義﹞
七寶諸經所載不同,舊出二種,其間名同而華梵不一,今依翻譯名義,亦列二種,皆以梵語為名,而用華言,各釋其下也。
〔一、蘇伐羅〕,梵語蘇伐羅,華言金。大智度論云:金出山石沙赤銅中,而有四義:一者色無變,二者體無染,三者轉作無礙,四者令人富。以是等義,故名為寶。
〔二、阿路巴〕,梵語阿路巴,華言銀。大智度論云:銀出燒石中,世名白金,亦有四義,與前金同,故名為寶。
〔三、琉璃〕,梵語琉璃,華言青色寶。觀經疏又云:吠琉璃耶,華言不遠。謂西域有山,去波羅奈城不遠,山出此寶,故以名之。此寶青色,一切眾寶,皆不能壞,色體堅瑩,世所希有,故名為寶。(梵語波羅奈,華言鹿苑。)
〔四、頗黎〕,梵語頗黎,或云塞頗胝迦,華言水玉,即蒼玉也。或云水精,體色瑩潤,世所希有,故名為寶。
〔五、牟婆洛揭拉婆〕,梵語牟婆洛揭拉婆,華言青白色寶,即硨磲也。其狀如車之渠,車之牙輞也,因以名焉。以其體堅色明,世所希有,故名為寶。
〔六、摩羅伽隸〕,梵語摩羅伽隸,華言碼瑙。其色赤白如馬之腦,因以名焉。以其可琢成器,世所希有,故名為寶。
〔七、缽摩羅伽〕,梵語缽摩羅伽,華言赤真珠。佛地論云:赤蟲所出。大智度論云:此寶出魚腹、蛇腦中,其色明瑩,最為殊勝,故名為寶。
上有樓閣。亦以金銀琉璃玻璃車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。
上面還有樓閣,也都是金流銀楣,玉階瓊壁,更有琉璃硨磲,赤珠瑪瑙,裝飾著寶殿瑤宮,真有說不出的莊嚴華麗。
﹝出稱讚淨土經﹞八功德水,謂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池中之水,有八種功德也。
〔一、澄淨〕,謂其水澄渟潔淨,是為澄淨功德。
〔二、清冷〕,謂其水清瀅涼冷,是為清冷功德。
〔三、甘美〕,謂其水甘甜嘉美,是為甘美功德。
〔四、輕軟〕,謂其水輕浮柔軟,是為輕軟功德。
〔五、潤澤〕,謂其水滋潤澤物,是為潤澤功德。
〔六、安和〕,謂其水人若飲時,身心即得安隱調和,是為安和功德。
〔七、除患〕,謂其水人若飲時,能除飢渴等患,是為除患功德。
〔八、增益〕,謂其水人若飲時,即能長養善根,增益四大,是為增益功德。
(四大者,即人身中地、水、火、風也。)
池中蓮花。大如車輪。青色青光。黃色黃光。赤色赤光。白色白光。微妙香潔。舍利弗。極樂國土。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
池中的蓮花開得同車輪一般大,色澤有青的、黃的、紅的、也有白的;各自放出同色的光彩,微妙香潔。舍利弗,極樂國這地方成就了如上所說的功德莊嚴。
又舍利弗。彼佛國土。常作天樂。黃金為地。晝夜六時。雨天
曼陀羅華。
舍利弗,我再告訴你,在極樂國裡,空中時常發出天樂,地上都是黃金舖飾的。有一種極芬芳美麗的花稱為曼陀羅花,不論晝夜沒有間斷地從天上落下,滿地繽紛。
(植物)又曰漫陀羅。花名。譯作圓華、白團華、適意華、悅意華等。
阿育王經七曰:「漫陀羅,翻圓華。」
法華光宅疏一曰:「曼陀羅華者,譯為小白團華。摩訶曼陀羅華者,譯為大白團華。」
法華玄贊二曰:「曼陀羅華者,此云適意,見者心悅故。」
慧苑音義上曰:「曼陀羅華,此云悅意華,又曰雜色華,亦云柔軟華,亦云天妙華。」
案曼陀羅為一年生草,莖直上,高四五尺,葉作卵形,常有缺刻。夏日開大紫花,有漏斗形之合瓣花冠,邊緣五裂,實為裂果,面生多剌,性有毒,以其葉雜煙草中同吸。能止咳嗽,過量則能致死。本草,曼陀羅花。一名風茄兒,一名山茄子,生北土。法華經佛說法,天雨曼陀羅花,翻譯名義:曼陀羅,此云適意,又云白華。
【又】(人名)高僧名。
翻譯名義云:曼陀羅,此言弱聲,亦云弘弱。扶南國人,神解超悟,幽明畢觀,無憚夷險,志存弘化,即曼陀羅仙也。
其土眾生。常以清旦。各以衣裓。盛眾妙華。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。即以食時。還到本國。飯食經行。
舍利弗。極樂國土。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
那個國裡的眾生每天早晨起來,用他們的衣祴盛裝各種天華,送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;到吃飯的時候再回來。飯後隨意地散步行道。
舍利弗,極樂國成就了如上所說的功德莊嚴。
復次舍利弗。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。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。
舍利弗,我再告訴你,那個國度還有各種不同顏色的奇異禽鳥:包括白鶴、孔雀、鸚鵡、舍利、歌聲輕妙的杜鵑鳥,公及一身兩首的共命鳥。
是諸眾鳥。晝夜六時。出和雅音。其音演暢
五根五力。
七菩提分 。
八聖道分 。如是等法。其土眾生。聞是音已。皆悉念佛。念法。念僧。
這些禽鳥,日夜不停地唱著和雅的歌聲;從他們的鳴聲中,演暢
五根五力、
七菩提分 、
八聖道分 等種種微妙的道理,使那個世界的眾生聽了,都會不期然地發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心。
大毘婆沙論一百四十一卷九頁云:五根者:謂信根、精進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五力亦爾。此五隨名,即心所中各一為性。已說自性。當說所以。
問:何緣此五,名根名力?
答:能生善法故名根。能破惡法故名力。
有說:不可傾動名根。能摧伏他名力。
有說:勢用增上義是根。不可屈伏義是力。若以位別;下位名根。上位名力。
若以實義;一一位中,皆具二種。此二廣辯,如餘處說
又稱七等覺支、七遍覺支、七菩提分、七菩提分寶、七覺分、七覺意、七覺誌、七覺支法、七覺意法,略稱七覺。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。
覺,意謂菩提智慧;以七種法能助菩提智慧開展,故稱覺支。
七者即:(一)念覺支,心中明白,常念於禪定與智慧。
(二)擇法覺支,依智慧能選擇真法,捨棄虛偽法。
(三)精進覺支,精勵於正法而不懈。
(四)喜覺支,得正法而喜悅。
(五)輕安覺支,又作猗覺支,指身心輕快安穩。
(六)定覺支,入禪定而心不散亂。
(七)捨覺支,心無偏頗,不執著而保持平衡。
〔雜阿含經卷二十六、大毘婆沙論卷九十六、大乘義章卷十六末〕p125
﹝出法界次第﹞謂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,故名為正。復能通至涅槃,故名為道。(梵語涅槃,華言滅度。)
〔一、正見〕,謂人修無漏道,見四諦分明,破外道有無等種種邪見,是為正見。(無漏道者即戒定慧。修此道者,能斷三界有漏生死也。四諦者,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也。)
〔二、正思惟〕,謂人見四諦時,正念思惟,觀察籌量,令觀增長,是為正思惟。
〔三、正語〕,謂人以無漏智慧,常攝口業,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,是為正語。
〔四、正業〕,謂人以無漏智慧,修攝其心,住於清淨正業,斷除一切邪妄之行,是為正業。(清淨正業者,謂戒定慧等出世之善業也。)
〔五、正命〕,謂出家之人,當離五種邪命利養,常以乞食自活其命,是為正命。(五種邪命者,一詐現異相,二自說功能,三占相吉凶,四高聲現威,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也。)
〔六、正精進〕,不雜名精,無間名進。謂人勤修戒定慧之道,一心專精,無有間歇,是名正精進。
〔七、正念〕,謂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,堪能進至涅槃,是名正念。(五停心者,多散眾生數息觀、多貪眾生不淨觀、多瞋眾生慈悲觀、愚癡眾生因緣觀、多障眾生念佛觀也。)
〔八、正定〕,謂人攝諸散亂,身心寂靜,正住真空之理,決定不移,是名正定。
舍利弗。汝勿謂此鳥。實是罪報所生。
所以者何。彼佛國土。無
三惡道。舍利弗。其佛國土。尚無惡道之名。何況有實。
舍利弗,你不要以為這些禽鳥是因罪報而轉世的。
為什麼呢?因為極樂國裡沒有畜生、餓鬼及地獄的三惡道,甚至連三惡道的名稱也沒有。
﹝出天台四教儀集註﹞道即能通之義。謂一切眾生,造作惡業,而生其處,故名惡道也。
〔一、地獄道〕,謂此處在地之下,鐵圍山間,有八寒八熱等獄,即造作極重惡業眾生墮於此道,故名地獄道。
(八寒者,頞浮陀獄、泥賴浮陀獄、阿吒吒獄、阿波波獄、嘔喉獄、鬱波羅獄、波頭摩獄、芬陀利獄也。八熱者,想獄、黑繩獄、堆壓獄、叫喚獄、大叫喚獄、燒炙獄、大燒炙獄、無間獄也。)
〔二、餓鬼道〕,餓鬼道有三種。一謂罪業極重者,積劫不聞漿水之名。其次者,但伺求人間蕩滌膿血糞穢。又其次者,時或一飽。即造作惡業眾生,由慳貪故,生於此道,故名餓鬼道。
〔三、畜生道〕,謂披毛戴角,鱗甲羽毛,四足多足,有足無足,水陸空行等。即造作惡業眾生,由愚癡故,生於此道,故名畜生道。
是諸眾鳥。皆是阿彌陀佛。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。
這些禽鳥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變化而成,用歌聲來感化眾生的。
舍利弗。彼佛國土。微風吹動。諸寶行樹。及寶羅網。出微妙音。譬如百千種樂。同時俱作。聞是音者。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。
舍利弗。其佛國土。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
舍利弗,極樂國中還有一種清妙的聲音,這聲音是微風過處,吹動許多寶樹和許多珍寶羅網所發出來的微妙音聲,好像是千百種音樂同時並作,使人聽了也會不期然地發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心。
舍利弗,極樂國成就了如上所說的功德莊嚴。
舍利弗。於汝意云何。彼佛何故號阿彌陀。
舍利弗。彼佛光明無量。照十方國。無所障礙。是故號為阿彌陀。
舍利弗,你可知道那尊佛為什麼叫阿彌陀佛嗎?
那是因為他的光明無量,照遍十方毫無阻礙,所以叫做阿彌陀佛;
又舍利弗。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。故名阿彌陀。
舍利弗。阿彌陀佛成佛已來。於今
十劫。
還有一個原因是:因為他的壽命和極樂國眾生的壽命都是亙久無盡的,所以名叫阿彌陀佛。
阿彌陀佛自從成佛以來,到現在已歷經
十劫了。
(術語)阿彌陀佛往昔為法藏比丘時,立四十八願,以期成佛,自成就而為阿彌陀佛,至今已經十劫。
無量壽經上曰:「阿難又問:其佛成道已來。為經幾時?佛言:成佛已來凡歷十劫。」然言十劫者,不過舉其為眾生濟度而成就四十八願之時而止,其實為久遠之古佛。故彌陀為法華經化城喻品所說十六王子之第九王子,釋迦其第十六王子也。於壽量品釋迦自顯其本地,說為久遠實成之古佛,以是可知彌陀佛之本地,亦為久遠之古佛,但因欲度眾生自本地示現為法藏比丘,建四十八願,以五劫之思惟與兆載永劫之修行,於十劫之昔,現正覺也。又依真宗之教意,則西方之阿彌陀,於胎藏界主證菩提之德,於金剛界主大智慧門,妙觀察智之所成也,然則大日如來成道之年劫不可說不可思議,彌陀之成道亦不可說不可思議也。又言大通智勝佛坐於道場十劫,不現佛道,是非不現佛道,以眾生之機緣未熟也。
法華經化城喻品曰:「大通智勝佛,十劫坐道場,佛法不現前,不得成佛道。」
【劫】:古代印度的時間單位。亦泛指極長的時間。
【劫】詳論
又舍利弗。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。皆阿羅漢。非是算數之所能知。諸菩薩眾亦復如是。
舍利弗。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
阿彌陀佛有無量的阿羅漢弟子,數目之多數也數不盡;也有無量的菩薩弟子,數目之多同樣數也數不盡。
舍利弗,極樂國成就了如上所說的功德莊嚴。
又舍利弗。極樂國土。眾生生者。皆是
阿鞞跋致。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。其數甚多。非是算數所能知之。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。
舍利弗,往生到極樂國的眾生,都是
阿鞞跋致,即
不退轉,其中很多將在當生就會成佛的;其數多得不能用數字來計算,只能說是無量無邊的了。
(術語)Avaivart,又作阿毘跋致,或作阿惟越致,譯曰不退轉。
不退轉成佛進路之義。是菩薩階位之名。經一大
阿僧祇劫之修行,則至此位。
阿彌陀經曰:「極樂國土,眾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。」
同慈恩疏曰:「阿鞞跋致者,阿之言無,鞞跋致之言退轉。
故大品經云:不退轉故,名阿鞞跋致。(中略)是人不為諸魔所動,更無退轉。」
指在佛道修行的過程中,不退失既得的功德。音譯又作阿毗跋致,或阿惟越致;意譯為不退轉。
鳩摩羅什在《阿彌陀經》、《般若經》及《智度論》中採用「阿鞞跋致」這一譯語,但在與佛陀耶舍共譯的《十住毗婆沙論》中,用的卻是「阿惟越致」。
依《十住毗婆沙論》卷四載,若具足五法,則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,不懈廢。
此五法即︰(1)於眾生等心利益欲度脫,(2)不嫉他利養,(3)不說法師之過,(4)信樂深妙之法,(5)於名譽毀辱利與不利等無有異。
此外,小乘有部係以預流果為不退,大乘則以初住、初地、八地等為
不退。
(術語)無數劫也。劫者年時名。華譯為無央數劫。劫是計算時代的名詞。
【無央數劫】
梵語 asam!khyeya-kalpa。指無限長之時間。央,盡之意;劫,極長之時間,原為古代印度表示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,佛教亦沿用之。無央數,為梵語 asan%khya(音譯阿僧祇)之意譯。
無量壽經捲上(大一二·二六九下):「自行六波羅蜜,教人令行,無央數劫,積功纍德。」
〔法華經見寶塔品、灌頂經卷十二〕((參照:阿僧祇)3666)p5077
(雜語)央者盡也,無盡數之劫也,劫者極長時之名,記世界成壞之時節數目也。
無量壽經上曰:「無央數劫,積功累德。」
法華經見寶塔品曰:「此佛滅度無央數劫。」
舍利弗。眾生聞者。應當發願。願生彼國。所以者何。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。
舍利弗,所有眾生聽到這個極樂國後,都應該發願往生到那裡去。為什麼呢?因為到了那裡,可以和許多上善人同居一處!
舍利弗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。
舍利弗,眾生只具備少許善根、福德、因緣是不得往生極樂國的。
舍利弗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聞說阿彌陀佛。執持名號。若一日。若二日。若三日。若四日。若五日。若六日。若七日。一心不亂。
其人臨命終時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。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。心不顛倒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
假使有善男子或善女人聽到阿彌陀佛,能至誠懇切地執持名號,若一天、若兩天、若三天、若四天、若五天、若六天、若七天,能一心不亂;
等到壽命終了時,阿彌陀佛就會同其他聖眾現身在他(她)面前,使該人臨終時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
舍利弗。我見是利。故說此言。若有眾生。聞是說者。應當發願。生彼國土。
舍利弗,我看見極樂國有如此多的得利之處,所以告訴你們;假使有眾生聽聞這番話,就應該發願往生極樂國。
舍利弗。如我今者。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。東方亦有阿閦(音ㄔㄨˋ)鞞佛。須彌相佛。大須彌佛。須彌光佛。妙音佛。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。各於其國。出廣長舌相。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。說誠實言。汝等眾生。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。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舍利弗。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。名聞光佛。大焰肩佛。須彌燈佛。無量精進佛。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。各於其國。出廣長舌相。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。說誠實言。汝等眾生。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。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舍利弗。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。無量相佛。無量幢佛。大光佛。大明佛。寶相佛。淨光佛。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。各於其國。出廣長舌相。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。說誠實言。汝等眾生。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。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舍利弗。北方世界有焰肩佛。最勝音佛。難沮佛。日生佛。網明佛。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。各於其國。出廣長舌相。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。說誠實言。汝等眾生。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。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舍利弗。下方世界有師子佛。名聞佛。名光佛。達摩佛。法幢佛。持法佛。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。各於其國。出廣長舌相。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。說誠實言。汝等眾生。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。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舍利弗。上方世界有梵音佛。宿王佛。香上佛。香光佛。大焰肩佛。雜色寶華嚴身佛。娑羅樹王佛。寶華德佛。見一切義佛。如須彌山
佛。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。各於其國。出廣長舌相。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。說誠實言。汝等眾生。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。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舍利弗,此刻不只我在讚嘆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利,
此外,在東方有阿閦 (音ㄔㄨˋ)鞞佛、須彌相佛、大須彌佛、妙音佛等;
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、名聞光佛、大燄肩佛、須彌燈佛、無量精進佛等;
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、無量相佛、無量幢佛、大光佛、大明佛、寶相佛、淨光佛等;
北方世界有燄肩佛、最勝音佛、難沮佛、日生佛、網明佛等;
下方世界有師子佛、名聞佛、名光佛、達摩佛、法幢佛、持法佛等;
上方世界有梵音佛、宿王佛、香上佛、香光佛、大燄肩佛、雜色寶華嚴身佛、娑羅樹王佛、寶華德佛、見一切義佛、如須彌山佛等;
各方都有多得像恆河沙一般的佛,各在各自的國度裡,以無量辯才講經說法,在三千大千世界裡,要眾生們能相信極樂世界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,和一切諸佛所護念的這部經。
舍利弗。於汝意云何。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舍利弗,你知道嗎?為什麼叫做一切諸佛所護念的經呢?
舍利弗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聞是經受持者。及聞諸佛名者。是諸善男子善女人。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。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聽到這部經而能接受不疑、持久不移,或者聽到上述六方許多佛的名號的這許多善男子善女人,就能得到一切佛的護念,都能不生退轉心,決定可以達到無上正等正覺。
是故舍利弗。汝等皆當信受我語。及諸佛所說。
所以你們都應當聽信並接受我和其他佛所說的話。
舍利弗。若有人已發願。今發願。當發願。欲生阿彌
陀佛國者。是諸人等。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舍利弗,假使有人已經發願或是正在發願、或是將要發願想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,這些人一定能不退道心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。
於彼國土。若已生。若今生。若當生。
已發願的必已到了極樂國;正發願的今生將到極樂國;將要發願的,末來可往生極樂國。
是故舍利弗。諸善男子善女人。若有信者。應當發願生彼國土。
舍利弗,善男子善女人若相信極樂國,就應該發願往生。
舍利弗。如我今者。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。彼諸佛等。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。
舍利弗,如同此刻我在這裡稱讚許多佛不可思議的功德,這許多佛也在各自的國度裡稱讚我不可思議的功德。
而作是言。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。
他們說:釋迦牟尼佛能做極為困難很少人能做的事,
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。劫濁。見濁。煩惱濁。眾生濁。命濁中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為諸眾生。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
他能在娑婆世界這個
五濁惡世,包括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中,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為所有眾生宣說一切世冒不易相信的微妙道理。
﹝出法苑珠林﹞
〔一、眾生濁〕,謂眾生多諸弊惡,不孝敬父母尊長,不畏惡業果報,不作功德,不修齋法,是名眾生濁。
〔二、見濁〕,謂正法已滅,像法漸起,邪法轉生,邪見增盛,不修善道,是名見濁。
〔三、煩惱濁〕,謂眾生多諸愛欲、慳貪、鬥諍、諂曲、虛誑,攝受邪法,惱亂心神,是名煩惱濁。
〔四、命濁〕,謂往古世時,人壽八萬四千歲,今時人壽轉減,百歲者稀。以惡業增故,壽數短促,是名命濁。
〔五、劫濁〕,劫,梵語具云劫波,華言分別時節。謂減劫中,人壽減至三十歲時,饑饉災起。減至二十歲時,疾疫災起。減至一十歲時,刀兵災起。世界眾生,無不被害,是名劫濁。
舍利弗。當知我於五濁惡世。行此難事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。是為甚難。
舍利弗,你要知道我在這五濁惡世之中做這種不易做的事,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為一切世間宣說這種微妙難明的道理,這實在是很難的呢!
佛說此經已。舍利弗。及諸比丘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。聞佛所說。歡喜信受。作禮而去。
釋迦牟尼佛說完了法後,舍利弗和佛陀常隨弟子比丘以及一切世間的天、人、阿修羅等,聽了佛陀的話,都很歡喜、相信佛陀的指示,對佛頂禮而去。
古代印度的時間單位。亦泛指極長的時間。
又作劫波、劫跛、劫簸、劫[2110.11]波、羯臘波。
意譯作分別時分、分別時節、長時、大時、時。在印度,通常以之為梵天的一日,即人間的四億三千二百萬年。
佛教則視之為不可計算的極長時間。佛典中,常用譬喻表示劫的時間長度。
如《大藏法數》卷三十二列舉草木、沙細、芥子、碎塵、拂石等五喻。其中,芥子及拂石最常見於經論中。前者稱為芥子劫,謂在周圍四十里之城內布滿芥子粒。長壽諸天每三年至此取出一粒。長此以往,一直取至城內芥子完全空無之時,是為一劫。後者稱為拂石劫或磐石劫,指每三年一次以天衣(重三銖)拂拭周圍四十里的磐石。直至此磐石被拂拭灰滅為止的時間,是為一劫。又,上述之劫有大、中、小三種。大劫之城(或磐石)為周圍一百二十里,中劫八十里,小劫四十里。此外,若將三千大千世界之大地草木化為微塵,每百年捨去一塵,一直至完全捨盡為止,此一期間謂之「大地微塵劫」。
依《俱舍論》卷十二所說,劫有四種,即壞劫(sam!vartakalpa)、成劫(vivartakalpa)、中劫(antarkalpa)、大劫(maha^kalpa)。
壞、成二劫皆由二十中劫所成,初十九中劫壞有情,後一中劫壞器界(壞劫),壞劫之後有二十中劫呈虛空狀態(空劫)。其後產生微細風,經一中劫成器界,次十九中劫形成有情(成劫)。又有二十中劫稱為住劫,初一住中劫從人壽八萬歲漸減至十歲,稱為減劫;此後中間十八中劫皆各有一增(utkars!ah)一減(apakars!ah),即從十歲每百年增一歲,至八萬(此稱增劫),再從八萬減至十年;最後一中劫唯有增劫。以上成、住、壞、空四者謂之「四劫」,乃各由二十中劫所合成,共有八十中劫。此八十中劫總稱為大劫。
上述住劫中,各個減劫之終有刀兵、疾疫、饑饉三災;七大劫間各個壞劫之終有火災(又稱劫火),其後大劫有水災(又稱劫水),如此反復八回後,有風災代水災而起。即每六十四大劫有一風災,故稱此一周為火水劫或風劫。其中,中劫所起之三災稱為小三災,大劫所起者稱為大三災。而一增一減係每百年人壽有一歲的增減,如此從八萬歲減至十歲時約八百萬年,亦即一中劫有一千六百萬年。此外,一說四中劫為一大劫,二十小劫為一中劫。各大劫皆有一特有的名稱,依過現未三世來分,現在稱為賢劫,過去稱為莊嚴劫,未來稱為星宿劫。三者之住劫悉有千佛出現。此三者又稱為三劫或三大劫。
關於劫之體,《俱舍論光記》卷十二云(大正41‧194a)︰「劫謂時分,時無別體,約法以明,故以五蘊為體。」
◎附︰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三五(摘錄)
劫名何法﹖答︰此增語所顯半月、月、時、年。
問︰何故作此論﹖答︰為釋經故。
如契經說︰有一苾芻來詣佛所,頂禮雙足,卻住一面;白世尊言︰佛恆說劫。此為何量﹖佛言︰苾芻!劫量長遠,非百千等歲數可知。苾芻復言︰有譬喻不﹖世尊言︰有。今為汝說。如近城邑有全段石山,縱廣高量,名踰繕那。迦尸細縷,百年一拂。山已磨滅,此劫未終。苾芻當知,汝等長夜經此劫數無量百千,在於地獄傍生鬼趣,及人天中,受諸劇苦。生死輪轉,未有盡期。何得安然不求解脫。彼經即是此論所依。經雖說劫,未分別劫體是何。今欲分別,故作斯論。
問︰何故但說半月、月、時、年為劫;不說剎那、臘縛、牟呼栗多、晝夜以為劫耶﹖
答︰應說而不說者,當知此義有餘。
有說︰此中舉麤攝細。謂剎那等細,半月、月等麤。若說麤,當知已說細。由積細時為麤時故。
有說︰此中舉近攝遠。謂劫近為半月等所成,半月等復為剎那等成。故說近時,亦已說遠。劫體是何﹖
有說︰是色處。云何知然﹖如施設論說︰劫初時人,身光恒照。以貪味故,光滅闇生。於是東方有日輪起,光明暉朗。同於昔照。見已,喜曰︰天光來來。以天光來,故名為晝。須臾未幾,日輪西沒,闇起如先。見已,歎言︰天光沒沒。故天光沒,故名為夜。
由此證知劫體是色。劫體皆積晝夜成故。如是說者,晝夜等位,無不皆是五蘊生滅。以此成劫,劫體亦然。然劫既通三界時分,故用五蘊四蘊為性。已說自性,所以今當說。
何故名劫﹖劫是何義﹖
答︰分別時分,故名為劫。謂分別剎那、臘縛、牟呼栗多時分,以成晝夜。分別晝夜時分,以成半月月時年。分別半月等時分,以成於劫。以劫是分別時分中極,故得總名。聲論者言︰分別位故;說名為劫。所以者何﹖劫是分別有為行中,究竟位故。
劫有三種︰(一)中間劫,(二)成壞劫,(三)大劫。
中間劫復有三種︰(一)減劫,(二)增劫,(三)增減劫。
減者︰從人壽無量歲,減至十歲。增者︰從人壽十歲,增至八萬歲。
增減者︰從人壽十歲,增至八萬歲;復從八萬歲,減至十歲。
此中一減一增,十八增減,有二十中間劫。經二十中劫,世間成。二十中劫,成已住。此合名成劫。經二十中劫,世間壞。二十中劫,壞已空。此合名壞劫。總八十中劫,合名大劫。
成已住中二十中劫,初一惟減;後一惟增。中間十八,亦增亦減。
問︰此三誰最久﹖有說︰減劫最久,增劫為中,增減最促。謂身有光時所經時久;非身光滅,乃至於今。食地味時,所經時久;非地味滅,乃至於今。食地餅時,所經時久;非地餅盡,乃至於今。食林藤時,所經時久;非從彼盡,乃至於今。食自然稻時,所經時久;非從彼盡,乃至於今。故此減劫,時最為久。如是說者,初減後增,中間十八,此二十劫,其量皆等,於惟減時,佛出於世。於惟增時,輪王出世。於增減時,獨覺出世。
問︰施設論說︰人中四洲,由日月輪以辨晝夜。欲天晝夜,云何得知﹖
答︰因相故知。謂從天上,若時[4183.6]特摩華合,殟[4183.6]羅華開,眾鳥希鳴,涼風疾起,少欣遊戲,多樂睡眠,當知爾時說名為夜。若時殟[4183.6]羅華合,[4183.6]特摩華開,眾鳥和鳴,微風徐起,多欣遊戲,少欲睡眠,當知爾時說名為晝。
〔參考資料〕
《長阿含經》卷一、卷二十一;《起世因本經》卷九;《菩薩地持經》卷九;《菩薩瓔珞本業經》卷下;《大智度論》卷三十八;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三四;《瑜伽師地論》卷二;《彰所知論》卷上;《立世阿毗曇論》卷九;《瑜伽師地論略纂》卷一。
(摘譯自《望月佛教大辭典》等)
不退,指修行佛道之過程中,以既得悟之功德入於不退失之地位。
梵語音譯為阿鞞跋致或阿惟越致,也稱為不退轉或無退。即不退墮於二乘、凡夫、惡趣等,也不退失所證得之位次、行法、觀念等。
「不退」一詞屢見於諸經論中,但其義不一。
《大智度論》卷二十七(大正 25‧264a)︰「得入菩薩法位,住阿鞞跋致地。」
《俱舍論》卷二十三以四善根中的忍位為不退,謂進到忍位則眾德成立,遠離惡趣煩惱,不再退墮惡道。
據法藏《華嚴經探玄記》卷三所述,成實宗以為煖頂以上得不退,毗曇宗以為忍位以上得不退,地論宗以為見道以上得不退。
《菩薩瓔珞本業經》卷上說,菩薩階位中,十住中的第七住常住於不退,入畢竟無性,故稱不退轉住。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三十七載,勝解行地(三賢)的菩薩猶住惡趣,故初地為不退位,然《大乘起信論》以為,此乃為策勵行者而做的方便說。
法藏的另一著作《華嚴五教章》卷下之二載,不退為終教所談,入初住時得不退位,十信是行未得不退轉。
此外,「不退」亦可分為︰
- 二不退︰依《傳燈錄》所載,即︰信位不退與行位不退。
- 三不退︰窺基《西方要抉釋疑通規》據《十住毗婆沙論》而立下列「三不退」。
{1}位不退︰指依萬劫修因入十住之位,成就真唯識觀,無復退墮惡業流轉生死之位。
{2}行不退︰指既入初地,成就真唯識觀,於利他之行不退失。
{3}念不退︰謂八地以上得無功用之智,念念入真如海,於定散中恆常自在。
據智顗《四教義》與諦觀《天台四教儀》卷下所載,別教之初住至第七住是位不退。在此間,斷見思惑,永超三界生死。第八住至十迴向之終,是為行不退。在此間,破塵沙惑,不退失利他。初地以上為念不退,此時無明惑既斷,永不退失中道之正念。若配以圓教,則初信至第七信為行不退,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終為行不退,初住以上為念不退。
- 四不退︰《西方要抉釋疑通規》於三不退之外,再加上處不退,乃成四不退。復謂淨土有︰長命無病、勝侶提攜、純正無邪、唯淨無染、恒事聖尊等五勝緣,且無退墮之緣,故淨土為處不退。
窺基《法華玄贊》卷二及懷感《釋淨土群疑論》卷四也立四不退,即︰
{1}信不退,在十信位中,第六心以上之菩薩,不再起邪見。
{2}位不退,十住位中,第七住以上之菩薩不再退轉二乘地。
{3}證不退,初地以上菩薩之法不再退失。
{4}行不退,八地以上之菩薩,能修有為、無為行而不再退轉。
慈照(或作慈恩)《四土圖說》(袾宏《彌陀經疏鈔》卷三所引)中列舉願、行、智、位四種不退,即以未斷煩惱而生於同居土為願不退。以破見思惑而生於方便土為行不退。以破塵沙惑與部分無明而生於實報土,為智不退。以破盡三惑而顯佛性,生於寂光土,為位不退。
智旭《阿彌陀經要解》中也立四不退,即(大正37‧365a)︰「
(一)念不退者,破無明顯佛性,徑生實報分證寂光;
(二)行不退者,見思既落塵沙亦破,生方便土進趨極果;
(三)位不退者,帶業往生在同居土,蓮華托質永離退緣;
(四)畢竟不退者,不論至心、散心、有心、無心,或解或不解,但令彌陀名號一歷耳根或六方佛名或此經名字,一經於千萬耳,假使劫後畢竟因斯度脫。」
- 五不退︰窺基《阿彌陀經通贊疏》卷中,提出信、位、證、行、煩惱等五不退,然僅略釋第五煩惱不退為(大正37‧342c)︰「不被煩惱所退轉故。」
《大明三藏法數》卷二十二根據《大乘起信論疏》,揭示五不退為︰
{1}信不退,十信位菩薩發大信心篤信中道圓妙之理,常住於平等而不遷不變,信行滿足無退轉。
{2}位不退,十信滿足而在十住以上分見法身,住於正定位而不退轉。
{3}證不退,三賢位圓滿而從初地入於七地,證法身[836.9]滿、佛土無邊而不退轉。
{4}行不退,七地功德滿足後入於第八無功用地,一切功行永不退失。
{5}煩惱不退,十地滿足後入於等覺位,了知煩惱即菩提,更悟無煩惱可退轉。
此外,《淨土十疑論》中也列出生於西方淨土者所得的五種不退,即︰
{1}大悲攝持不退,謂眾生生於淨土,則阿彌陀佛以大悲願力攝持不捨,故得不退轉。
{2}佛光照觸不退,謂眾生生於淨土,則為佛光所照觸,菩提心日漸增長而不退轉。
{3}常聞法音不退,謂彼土諸水、鳥、樹林、風聲、樂響皆說苦空無我之法,故生淨土者常起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而無退轉。
{4}善友同居不退,謂彼土眾生皆以諸菩薩為勝友,內無煩惱惑業之累,外無邪魔惡緣之境,故畢竟不退轉。
{5}壽命無量不退轉,謂彼土眾生壽命無量,與佛菩薩平等無二,故不退轉。
〔參考資料〕《道行般若經》卷六;《放光般若經》卷十二〈阿惟越致品〉;《大智度論》卷四;《玄應音義》卷三、卷六;《法華經玄贊》卷九(末);《阿彌陀經通贊疏》卷中。